在危險的易燃易爆環境中我們會選用一些已經ATEX認證防爆伺服電機,確保它能在這種環境中安全運行工作。
為了正確分析問題,我們需要退后一步,了解電氣防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原則是三:
- 隔離
- 預防
- 遏制

隔離
該原理防止爆炸性氣氛與點火源接觸。使用了不同的系統:將設備浸入油,沙或樹脂中。這些系統分別為“ Ex o”,“ Ex q”,“ Ex m”,主要用于保護電氣組件,但不適用于配電盤,照明器材或插頭和插座的構造。
預防
通過設備的過大尺寸來提供保護,即使在故障條件下也可以防止產生火花或電弧。
這些系統(“ Ex e”,“ Ex i”)分別用于聯結和牽引系統,或者適用于本質安全的儀器或以非常低的功率運行的其他設備。沒有人會想到通過本質安全的系統來建造配電板或為煉油廠照明。
“ Ex e”保護方法(提高了安全性)僅可用于那些自然不會閃光的設備,例如帶有端子的接線盒。但是,如果系統中包含會閃爍的設備,則必須使用另一種類型的保護措施分別對其進行保護。
遏制(隔爆型)
現在,我們進入了正在分析的問題的核心。
“ Ex d”保護方法基于以下原則:不可能絕對防止氣體進入外殼。
這是最古老的保護方法,但今天仍然是最常用的保護方法,因此,“ Ex d”產品是市場上最常見的保護方法。
這種類型的保護可以實現防爆伺服電機大多數應用
該方法基于安全殼的概念:如果爆炸性氣體滲透到“ Ex d”外殼中并與觸發器接觸(例如,可能形成火花的開關觸點),則會發生爆炸,但這會導致爆炸。仍然被限制在外殼內部,以抵抗爆炸過程中產生的壓力。
外殼不能完全密封,否則它將無法承受爆炸過程中的壓力,并會變成炸彈。因此,為了避免爆炸,技術標準要求爆炸過程中產生的燃燒產物通過火焰路徑從外殼中出來。
火焰路徑是外殼的一部分(例如,主體和蓋子),這些部分經過機械加工以獲得表面,該表面具有在實驗室中通過實驗確定的長度,兩個表面之間的最大間隙可以是壁厚的十分之一毫米。
爆炸過程中形成的火焰會通過火焰通道被層壓并冷卻下來,從而不可能觸發周圍的爆炸性氣氛,從而避免爆炸造成災難性后果。